敏隆講堂
敏隆講堂
  • 429
  • 1 728 210
【思辨】王增榮&阮慶岳|關於王大閎的國父紀念館|敏隆講堂 2018
ua-cam.com/play/PLUs3EV_be2F3VLi9kFz7gZZaQAcDs1Wjx.html&si=QxwpibCxhB_djuzt
*影片節錄自 2018【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一:王大閎)】
王增榮&阮慶岳|主講、策劃
王大閎 1953 年在台北市建國南路為自己設計的自宅,標誌了台灣戰後現代建築起跑的響亮槍響,也讓我們從半個世紀後的此刻,得以找到回顧並梳理台灣當代建築脈絡的可能。
本系列講座由建築評論家王增榮與阮慶岳共同主講,每一堂講座皆會先由一人主講評論,然後進行兩人間的交叉辯駁。立意在於重思建築評論能否有著坦白直率的態度,來面對當代各樣精彩建築的面貌,同時也積極破解台灣的當代建築史,長久來彷彿禁忌般難於與社會對語的困境。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一:王大閎)
時間:2018 年 4 月 12 日
地點:敏隆講堂
-
阮慶岳 老師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為美國及臺灣的執照建築師,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退休。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曾策展 2006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並獲 2012 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2015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王增榮 老師
建築評論學者、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現為 比格達建築世界 主持人。曾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建築師》雜誌編輯、《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編輯,亦曾任職於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 了解更多:hongfoundation.org.tw/forum/1073
#敏隆講堂REPLAY
Переглядів: 180

Відео

【態度】《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座談會|敏隆講堂 2021
Переглядів 2247 годин тому
ua-cam.com/play/PLUs3EV_be2F3VLi9kFz7gZZaQAcDs1Wjx.html&si=QxwpibCxhB_djuzt ▎藝文連線《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新書座談會 最直白犀利的評論對談,直擊 13 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鋪陳臺灣現代建築史的半世紀流光。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與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透過兩位建築評論家坦率直白的見解,除了得以回顧臺灣建築師面對的處境,洞悉他們如何以設計趨近理想,尋找自身定位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同時,更對照出臺灣建築在面對現代性的全球化挑戰下,既直行也迂迴、蹣跚卻可佩的漫長路徑。 新書座談會由作者阮慶岳與王增榮主講,並邀請兩位優秀建築人彭文苑、林祺錦,一起回顧這本書,並眺看臺灣建築的未來。 時間|2021/12/27(一) 地點|敏隆講堂 主講人︱阮...
【轉換】王增榮|閒話戰後台灣建築|第一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2947 годин тому
ua-cam.com/play/PLUs3EV_be2F3VLi9kFz7gZZaQAcDs1Wjx.html&si=QxwpibCxhB_djuzt 王增榮|主講、策劃 戰後,台灣重建初期的建築,有三個力量促成發展的雛形:日據時期養成的本地建築人員、隨國民政府移入台灣的外省建築人員,以及美援基金的審計人員。策略上,把台灣推向現代主義,美援是絕對重要的角色。設計上,則是由二者,以其受到之新古典主義教育為基礎建構之現代建築的想像,所成就之獨特的台灣現代式建築。 本講內容將簡要闡明上述關係與變化的轉折,時間範圍由戰後至1970 年代。 第一講【轉換】 時間:2016 年 1 月 5 日 地點:敏隆講堂 ua-cam.com/video/YHZ5FMY6bPo/v-deo.htmlsi=SQ996Yk6o8CPVMYj - 王增榮 老師 建築評論學者、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現為 比格達建築世...
【演進】王增榮|閒話戰後台灣建築|第二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1587 годин тому
ua-cam.com/play/PLUs3EV_be2F3VLi9kFz7gZZaQAcDs1Wjx.html&si=QxwpibCxhB_djuzt 王增榮|主講、策劃 1970 年代至今的台灣建築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演變段落,比如 1960 年代末漢寶德自美返台、後現代的興起、台灣解嚴、全球化、生態危機等。這些階段都使台灣建築的演進產生論述的調整,以及典範的改變。 本講將簡要的說明上述課題與相應之創作的內涵與特色。 *課堂影像由 0:27:33 開始 第二講【演進】 時間:2016 年 1 月 12 日 地點:敏隆講堂 ua-cam.com/video/RPZd1KipFZc/v-deo.html - 王增榮 老師 建築評論學者、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現為 比格達建築世界 主持人。曾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建築師》雜誌編輯、《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編輯,亦...
廖志峰 主講|愛情的列車--《安娜‧卡列尼娜》與《挪威的森林》的尋愛旅途|《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第7講|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むらかみはるき
Переглядів 3,9 тис.14 днів тому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 第7講 廖志峰 主講 愛情的列車 《安娜‧卡列尼娜》與《挪威的森林》的尋愛旅途 愛情像列車,不分古今中外,吸引著男男女女上車,難以抗拒,終點站又在何處?所有的乘客都在這癡迷的情境裡,只有愛情本身冷冷地看著各種事故的發生,然後繼續它在軌道上的行駛。 《安娜‧卡列尼娜》所展現的是環境框限與不由自主地情狂糾葛,同步拉出舊俄時代的風情帷幕,以故成為永世經典。本講以愛情的列車為主體意象,勾勒並分述男女相遇的場所、情境與類型,回歸人生的追尋與終途。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則以迷惘的聲調,描寫不同地域時代的青春男女,如何在愛情的列車上試探與追尋,分軌並馳,同樣成為下不了車的旅客。 ❐ 廖志峰 台北/基隆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 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 允晨文化發行人 並在中央廣播電台主持台灣心風景(2018-)...
劉梓潔 x 馮勃棣 主講【劇本】|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Переглядів 1,3 тис.Місяць тому
ㅤ 02:18 葉美瑤|引言 13:21 劉梓潔|主講:簡單真誠最是難《小太陽的願望》 1:00:50 馮勃棣|主講:敘事的魔法:電影《王牌冤家》、《美國心玫瑰情》和舞台劇《夜夜夜麻》 2:01:38 葉美瑤|回饋 2:06:24 問答交流 時間:2024 年 1 月 27 日 地點:敏隆講堂 引言/主持|葉美瑤 劉梓潔|簡單真誠最是難《小太陽的願望》 笑中帶淚的劇本難度何在?家庭小品能否雋永流世?2007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的《小太陽的願望》,是我經常複習的電影。一趟小女兒的選美旅程,揭開家中成員的傷疤,再互相療癒修復。明亮溫馨又寫實的黑色幽默風格,對我在創作《父後七日》劇本時帶來諸多啟發,一個簡單平凡、低製作成本的家庭故事,亦可能小兵立大功,成為經典。 馮勃棣|敘事的魔法:電影《王牌冤家》、《美國心玫瑰情》和舞台劇《夜夜夜麻》 敘事是有魔法的,能帶人沉浸,脫離現實,去到更遠的地...
徐珮芬 x 蕭詒徽 主講【詩】|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Переглядів 1 тис.Місяць тому
02:35 須文蔚|引言 17:01 徐珮芬|主講:你如何為人所喜愛:社群網站中的現代詩歌 1:05:12 須文蔚|回饋 1:09:05 蕭詒徽|主講:Anemoia/理想的過去作為一種資本 2:17:03 須文蔚|回饋 2:24:57 問答交流 時間:2024 年 1 月 20 日 地點:敏隆講堂 引言/主持|須文蔚 徐珮芬|你如何為人所喜愛:社群網站中的現代詩歌 在過往,現代詩常被視為華文文壇的「票房毒藥」。在人人都是潛在「手機成癮症患者」的年代,詩歌一度搖身一變,超越小說和散文,成為傳播力最廣的文類。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浪潮是不是曇花一現?我將藉由回顧個人的創作與出版經驗,觀察在智慧型手機急速普及的這十年,現代詩的傳播途徑之轉變和影響。 蕭詒徽|Anemoia/理想的過去作為一種資本 Anemoia,意為 nostalgia for a time you've never kn...
言叔夏 x 馬翊航 主講【散文】|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Переглядів 2,2 тис.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言叔夏 x 馬翊航 主講【散文】|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詹偉雄主講|浪漫愛的百年,與人類處境|《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導聆場|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むらかみはるき
Переглядів 18 тис.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詹偉雄主講|浪漫愛的百年,與人類處境|《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導聆場|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むらかみはるき
鄧九雲 x 徐振輔 主講【小說】|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Переглядів 2,1 тис.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鄧九雲 x 徐振輔 主講【小說】|Young Writers 文學讀.享會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 共讀最偉大與最詭譎的兩本愛情小說
Переглядів 4,7 тис.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共讀最偉大與最詭譎的兩本愛情小說
Young Art【我=人=⬜】① 討論課|ep. 1《變形記》到《科學怪人》:身為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Переглядів 4963 місяці тому
Young Art【我=人=⬜】① 討論課|ep. 1《變形記》到《科學怪人》:身為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Young Art【我=人=⬜】② 展覽課|ep. 2 走進後人類時代──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ᐟ.ᐟ.ᐟ
Переглядів 1903 місяці тому
Young Art【我=人=⬜】② 展覽課|ep. 2 走進後人類時代──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ᐟ.ᐟ.ᐟ
林茂賢|乩童+觀落陰+電音三太子【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六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827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乩童+觀落陰+電音三太子【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六講|敏隆講堂 2014
林茂賢|土地公 (二)+平埔族【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五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757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土地公 (二)+平埔族【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五講|敏隆講堂 2014
林茂賢|中元祭+土地公 (一)【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四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805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中元祭+土地公 (一)【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四講|敏隆講堂 2014
林茂賢|王爺信仰與王船祭典【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三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90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王爺信仰與王船祭典【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三講|敏隆講堂 2014
林茂賢|媽祖信仰 (二)【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二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867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媽祖信仰 (二)【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二講|敏隆講堂 2014
林茂賢|媽祖信仰 (一)【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一講|敏隆講堂 2014
Переглядів 2,1 тис.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媽祖信仰 (一)【台灣民俗文化深度之旅】第一講|敏隆講堂 2014
孫大川|原住民給台灣的禮物【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六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204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原住民給台灣的禮物【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六講|敏隆講堂 2009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五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15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五講|敏隆講堂 2009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法政存在【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四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154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法政存在【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四講|敏隆講堂 2009
孫大川|被迫讓渡的主體【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三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206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被迫讓渡的主體【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三講|敏隆講堂 2009
孫大川|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質【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二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304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質【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二講|敏隆講堂 2009
孫大川|原住民是誰【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一講|敏隆講堂 2009
Переглядів 800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孫大川|原住民是誰【台灣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一講|敏隆講堂 2009
林茂賢|歌仔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四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235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歌仔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四講|敏隆講堂 2016
林茂賢|南北管、歌舞小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三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232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南北管、歌舞小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三講|敏隆講堂 2016
林茂賢|偶戲 (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二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274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偶戲 (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二講|敏隆講堂 2016
林茂賢|台灣傳統戲曲概論【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一講|敏隆講堂 2016
Переглядів 382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茂賢|台灣傳統戲曲概論【說唱台灣傳統戲曲】第一講|敏隆講堂 2016
Young Art【我立身的點線面】① 討論課|ep. 5 從《動物農莊》認識階級,呼應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經濟興衰史
Переглядів 5744 місяці тому
Young Art【我立身的點線面】① 討論課|ep. 5 從《動物農莊》認識階級,呼應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經濟興衰史

КОМЕНТАРІ

  • @AndyChu-ry3iz
    @AndyChu-ry3iz 9 годин тому

    1:03:28 一定是暗樁

  • @user-fn8ft5rk3d
    @user-fn8ft5rk3d 2 дні тому

    可以感觉到,汤先生是痴迷这本书的人

  • @iykyk2006
    @iykyk2006 2 дні тому

    很深刻,謝謝愛珠

  • @davidwuize
    @davidwuize 3 дні тому

    終究是用作品說話,評論家也是一樣的。可見馬克思提出唯物辯證法有多麼重要。

  • @mablelam8481
    @mablelam8481 3 дні тому

    真是講得很好很好,謝謝你啊!

  • @anana-nf4hw
    @anana-nf4hw 3 дні тому

    好深入人心的演講! 我之前好難想像生活中有像直子一樣的人,甚至打從心裡厭惡這個角色, 慢慢長大以後,有餘力探索自己的內心與細細觀察周遭的人,發現大家心裡住著直子。 她愛著Kizuki是否就像是愛著自己呢?因為書中說他們有如一人。 所以她像是一種自憐和自卑的結合,嚮往陽光,但又覺得自己太陰暗,配不上渡邊。 直子最愛的最保護的是自己,可能他經歷太多創傷,太害怕失去與改變了,所以寧願維持現狀, 在渡邊邀請她離開自己的角落,一起邁向陽光時,她自覺無力承受陽光照進自己的生活, 要繼續維持現狀,而她的現狀就是死亡。 生活中有些人像是直子,卻沒有自覺,甚至會主動想把他人一起拖入黑暗,而黑暗總是對人有隱
隱的吸引力,像虛無主義,讓人不注意就沈淪。我現在可以理解質子,但還是沒有很喜歡她,
可能內心還有兩股勢力在角逐。

  • @croter03
    @croter03 5 днів тому

    從生態角度的來分享,收獲很多!謝謝

  • @spiraleda
    @spiraleda 6 днів тому

    謝謝。

  • @r520428
    @r520428 6 днів тому

    這場演講是我最喜歡的❤忍不住想再重讀一遍😊

  • @user-wl1sr6te3c
    @user-wl1sr6te3c 6 днів тому

    喜歡你從這些角度來看這本書

  • @charamama
    @charamama 7 днів тому

    講者的確是大谷翔平!讓我們認識了大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是《安娜卡列妮娜》 8講以來 提及列文心境轉變最多的一場

  • @johnhsu3324
    @johnhsu3324 8 днів тому

    吳教授您好,台灣的歷史脈絡,事實上是跟著著中國大陸的文化轉型有著息息相關的緊密關係,如何從與時俱進的人文價值概念,區分整體台灣社會的進步過程與未來的光明希望,的確是台灣政治領域的從業者,務必虛心受教深切檢視自我的重要課題吧?

  • @ukcolour
    @ukcolour 9 днів тому

    第一个发言的简女士好会讲话哦

  • @abby9729
    @abby9729 9 днів тому

    講者於文本的版本挑選、朗讀 體現對原著的真誠致敬

  • @user-wl1sr6te3c
    @user-wl1sr6te3c 9 днів тому

    詹先生 看完百年孤寂之後 很想去哥倫比亞看看 能不能組一團

  • @abby9729
    @abby9729 10 днів тому

    以豐富的音樂和電影搭配主題解說,特別精彩!

  • @PhantomLady-dj3kh
    @PhantomLady-dj3kh 11 днів тому

    普希金的妻子當時可是艷冠群芳,上流社會中有名的大美女,想來女兒也是美麗絕倫

  • @Chen-ih3dz
    @Chen-ih3dz 12 днів тому

    演講非常精彩,但最後詹偉雄評論張愛玲小說人物白流蘇是一位老處女,聽到這句話另人感到錯愕與反感。

  • @jecywu7309
    @jecywu7309 12 днів тому

    緣慳一面,音ㄑㄧㄢ

  • @user-bz2gm1yh7n
    @user-bz2gm1yh7n 14 днів тому

  • @kk40214kk
    @kk40214kk 15 днів тому

    受益匪淺,感謝分享!!

  • @vainking6656
    @vainking6656 15 днів тому

    草莓蛋糕那種愛情? 就是公主病啊, 她要不是愛情啊~~

  • @wenlinchen5538
    @wenlinchen5538 16 днів тому

    這兩天美國各大報報導那個跨國際香蕉司Chiquita必須為當年哥倫比亞軍隊射殺蕉工負責,已判賠償38萬美元給受害人家屬。

  • @WeiPan_article
    @WeiPan_article 17 днів тому

    「草莓蛋糕」的故事我聽過。學弟說的,晚上女友說肚子餓了,電話一來,他騎著摩托車在雨中衝到沒剩幾家開著的夜市,買了花枝羹麵衝到女友家。他在門口伸出滴著水的手,透過鐵門拿著花枝羹麵給女友。女友說,啊~~冷了,不好吃。 於是,他又騎著摩托車回他宿舍,混著雨水(可能還有淚水),一口一口嚥下冷冷的花枝羹。

  • @robertw392
    @robertw392 18 днів тому

    1:39:30 mark it

  • @p25912197
    @p25912197 18 днів тому

    這場演講 含金量太高了

  • @p25912197
    @p25912197 18 днів тому

    詹偉雄 也是 專業讀書人

  • @linda6277
    @linda6277 18 днів тому

    台灣用語消失中

  • @user-lb8pb6fs1h
    @user-lb8pb6fs1h 19 днів тому

    謝謝

  • @user-zm6kp2xz2d
    @user-zm6kp2xz2d 19 днів тому

    講得有夠好的

  • @user-dk2dn4ol1k
    @user-dk2dn4ol1k 19 днів тому

    太讚嘆你能站出來救台湾

  • @user-ib5yr7ic6q
    @user-ib5yr7ic6q 19 днів тому

    大家不必抱怨 每個人在出生時 IQ就已定調 剩下來 只能努力 機會 和運氣 最後 放過自己⋯⋯

  • @younshpinyounshpin8704
    @younshpinyounshpin8704 20 днів тому

    好精彩

  • @meilihuang1215
    @meilihuang1215 20 днів тому

    謝謝講者的用心準備內容,從音樂人的角度切入,視野更豐富有趣。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21 день тому

    標榜金錢帝國時代 已經到了有幹砲經驗就是大人了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21 день тому

    有沒有值得自己驕傲的事 ?

  • @andyhsiao9300
    @andyhsiao9300 21 день тому

    好像可以一直聽很多遍,旁徵博引老師真的是博學,可以純學術也可以上街頭,一樣感動。

  • @jasonsung9261
    @jasonsung9261 21 день тому

    「失去」不是一種絕望,也不是一種逃避,更不是一種麻痺,它是一種人生的本質。做為一個人,我們從「生老病死」所衍生的生命中獨特的感受到「失去」,如果我們不能從裏面找到一條思維的出路,那麼我們做為一個人的「感受」就與動物的「無感」就沒有區別。把人生的「失去」視為一種本質,是要去了解一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和意外,它是有「原因」,有些是我們不能知道的自然規律,有些是我們可以了解但不能去改變,還有一些是我們能夠了解也能夠去改變,在「了解」和「改變」之間存在著一種消長的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了解」的越多,就能夠「改變」的就越多,那麼剩下來「不能改變」的就越少,反之,當我們「了解」的越少,能夠「改變」的就越少,而「不能改變」的也就越多,後者會使我們感到人生不可預期和不能管控,因而加深了我們的「失去」感,和所伴隨的絕望、逃避、和麻痺感,而前者卻是相反,我們覺得可以掌握人生,對於「失去」,我們可以用因為「不了解」以至「不能改變」的態度去面對它,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就可以改變」。當我們在這種「正向循環」中逐漸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中,我們會走向一個人生的終極 點 - 「不能了解,也不能改變」的自然規律,也許我們會發現那時只有「生老病死」是如此,這時候我們也許才能真正的知道什麼是「無常」,而接受了真正的「無常」也就無所謂「失去」。

  • @scriabin19870620
    @scriabin19870620 22 дні тому

    真的很有料的學者! 加上又有正義感,最近被圈粉了

  • @WithWaterBornHeart
    @WithWaterBornHeart 22 дні тому

    好喜歡這個問題:「男人靠著跟不同的女人交往來找自己,那女人呢?」 女人也是靠跟不同男人交往來找自己嗎?(我個人好像感覺⋯⋯不是?)

  • @anchecheng3327
    @anchecheng3327 22 дні тому

    民進黨不只瘋狂一次 吳先生你錯了

  • @user-qo6ok3pt5x
    @user-qo6ok3pt5x 23 дні тому

    在歡別離苦之間「長大成人」我開始愛 ! 愛 放心別離 愛 苦盡甘甜 愛 生老病死 愛 樂在其中 「人類。開始領悟愛的時候。發展了哲學。」: 人類在開始理解和探索愛的本質時,哲學應運而生。哲學是一種尋求智慧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起源於對愛、存在和意義的探究。 「而哲學在往後的歲月。理性。發展了。科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哲學中的理性成分逐漸發展,形成了科學。科學基於理性、觀察和實驗,是對自然世界的系統性研究。 「感性發展了神學。」: 哲學中的感性成分則發展成了神學。神學探討宗教信仰、神聖和靈性,是對超自然現象和神秘經驗的解釋和理解。 「這兩者都偏離了愛情。」: 無論是科學還是神學,最終都偏離了對愛的直接關注。科學專注於物質世界的規律和原理,而神學則專注於超自然和神聖的領域,兩者都在某種程度上疏離了原本出發點的情感探索,即愛。 哲學的起源與愛的關係: 哲學的誕生的確與人類對愛、存在、智慧和意義的追求密不可分。古哲學家們,例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經常探討愛(Eros)及其在生活和宇宙中的角色。 釋迦牟尼佛。如是,以及如來。互相的關係,即是愛。 老子道德之間,孔子以及百家之間都是討論愛的內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名詞,都是同意義的(愛)字! 科學的理性發展: 隨著理性主義的興起,哲學的某些分支開始轉向更為系統化和實證性的研究,逐漸演變成現代科學。這一過程中,情感和主觀經驗往往被邊緣化。 神學的感性發展: 神學則更多地保留了對感性和靈性經驗的關注,但其核心焦點轉向了宗教信仰和超自然領域,從而也偏離了對愛情的直接探討。 愛的疏離: 無論是科學還是神學,都未能保持對愛情的直接探究。科學注重客觀性和實證,神學注重信仰和神秘,兩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愛作為一種基本且深刻的人類經驗的探索。

  • @user-qo6ok3pt5x
    @user-qo6ok3pt5x 23 дні тому

    在歡別離苦之間「長大成人」我開始愛 ! 愛 放心別離 愛 苦盡甘甜 愛 生老病死 愛 樂在其中

  • @user-zm6kp2xz2d
    @user-zm6kp2xz2d 23 дні тому

    鬼故事有真實性

  • @sayugu1
    @sayugu1 23 дні тому

    本來是不會很想聽吳老師的,距離這場10講已一段日期了,但不知為何原因?就還是覺得没聽心中一直卡卡,果真今晚總算完了,且是反覆倒帶,我想要說些表逹我的感受及讚佩老師,可我完全詞窮了,又重新上了一世界史及台灣史,太感謝老師了,希望下回詹老師能再邀請吳老師。祝褔2位老師永保安康。

  • @user-oq8pn9jr8o
    @user-oq8pn9jr8o 23 дні тому

    裡面對於 228 解釋為統治者要將不聽話者中立化。恐怕過度簡化 歸類

  • @user-cn5yj1mv7h
    @user-cn5yj1mv7h 24 дні тому

    吳叡人教授 臺灣有您真好❤面對臺灣政局 我們可以哭泣 但不能放棄‼️

  • @ITALING100
    @ITALING100 24 дні тому

    1:14:40 為什麼小說裡面的人 如波恩地亞上校對於面對(惡的)事情感到平靜... 是不是情感(情動) 也會產生邊際效用遞減, 我想這是肯定的, 例如:處決死刑犯過程(手段、方法)的演變。

  • @samchao5197
    @samchao5197 25 днів тому

    2:11:10

  • @aekisha4203
    @aekisha4203 26 днів тому

    現世を忘れぬ 古今の理想 頑張りましょう。。。

    • @aekisha4203
      @aekisha4203 25 днів тому

      小生住在日本的一個不算太小的島嶼,人口約有五萬人 ,而我長時生活的部落,有七十戶人家,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村落的戶口數沒什麼變,村民卻從五百人減少到今天的不到一百人。 很慚愧聽不大懂學術的東西,但同感的部分敘述,帶來了思考的興趣和些許的憂傷。就因為我漂流異鄉,遠離我心靈的共同體,我不想有選擇,只期待最後的覺悟和心安。。。